检疫技术首页>>检疫执法>>检疫技术
扶桑绵粉蚧检疫技术操作办法
中国森防信息网 2015-05-27 点击率:
1 主题内容及应检范围
1.1 本办法规定了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的检疫检验及检疫处理操作办法。
1.2 本办法适用于林业植物检疫机构对受扶桑绵粉蚧危害严重的菊科、葫芦科、茄科、锦葵科、马齿苋科、胡麻科、马鞭草科、报春花科和石蒜科植物的检验检疫和检疫处理。
2 产地检疫
2.1 种苗繁育基地的建立
2.1.1 禁止从疫情发生区引进菊科、葫芦科、茄科、锦葵科、马齿苋科、胡麻科、马鞭草科、报春花科和石蒜科植物。
2.1.2 种苗繁育基地周围应该有自然屏障,并尽量远离疫情发生区。
2.1.3 加强种苗繁育基地的管理,及时清除受害植株。
2.2 踏查
2.2.1 在田间、种植园、城市道路旁、住宅区、风景名胜区等地,以自然界限、道路为单位进行线路(目测)踏查。
2.2.2 检查时注意三方面特征,以木槿为例,一是植株叶片萎蔫和嫩茎干枯,生长矮小,甚至整个植株扭曲变形,失水干枯死亡;二是在叶片、茎及枝秆上堆积白色蜡质物质;三是植株上存留粉蚧排泄的蜜露,引诱蚂蚁的剧烈活动,滋生黑色霉菌。
2.2.3 确认有疫情需进一步找我危害情况的,应设标准地做详细调查。
2.3 标准地调查
2.3.1 种苗繁育基地标准地设置与调查
2.3.1.1 调查面积要覆盖整个种苗繁育基地,每块标准地面积为500 m2。
2.3.2.2 采用对角线取样法确定30个样点,每个样点调查10棵样株是否受害。
2.3.2 种植园(田间)标准地设置与调查
2.3.2.1 按照种植面积,每0.5 hm2设置1块标准地,面积为500 m2。
2.3.2.2 标准地内采取对角线抽样法确定30个样点,每个样点调查10棵样株是否受害。
2.4 发生程度分级标准
轻 枝叶被害率5% ~ 10%以下;
中 枝叶被害率11% ~ 30%;
重 枝叶被害率31%以上。
3. 调运检疫
3.1 抽样比例
3.1.1 按照调运植株或果实总量的2% ~ 5%抽取。
3.1.2 对于来自疫情发生区以及可疑的苗木需增大抽样比例,或逐株全部检查。
3.2 抽样方法
3.2.1 采取堆垛分层方式设3 ~ 5个点抽样。
3.2.2 植株活体发现可疑症状的应直接抽出检查。
3.3 现场检疫
3.3.1 重点检查查植物根部、幼嫩部位,包括嫩枝、叶片、花芽和叶柄、花蕾和叶腋处,是否有卵囊,虫体明显披覆白色绵状物、聚集取食的若虫或群居于植物茎部、叶背,整个虫体披覆白色蜡粉,似白色棉籽状的成虫,对照形态特征进行鉴定。查寄主植物的茎叶甚至整个植株是否有扭曲变形现象。
3.3.2 现场不能做出可靠鉴定的,按不同部位各制两份样品,作室内进一步检验。
4 检疫检验
根据以下特征鉴定是否为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:体背散布三格腺,缺少多格腺和管腺;腹面第4 ~ 5节有少量多格腺,第6 ~ 7节多格腺较多,呈宽带,节后较密集,向前渐稀疏,正常触角9 ~ 10节;腹脐通常大而弱,在腿节和胫节端部有半透明孔,爪下有齿。
5 除害处理措施:
5.1 严格禁止从疫情发生国输入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的寄主植物。
5.2 在调运检疫中,发现带疫的寄主植物,应立即集中销毁或以溴甲烷20~30 g/m3熏蒸24小时。
附录
与近缘种的区别检索表
1. 虫体腹面有五格腺,至少口器附近存在……………绵粉蚧属的其他种类Phenacoccus spp.
虫体背、腹两面均无五格腺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2
2.多格腺分布虫体背、腹两面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考氏绵粉蚧Phenacoccus kozari Williams
多格腺仅分布虫体腹面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3
3.多格腺分布在第4 ~ 9腹节腹面中区,于各节后缘成横列或带;有些个体在第6 ~ 7腹节亚缘区有个别;触角通常8节 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石蒜绵粉蚧Phenacoccus solani Ferris
多格腺分布在第4 ~ 9腹节腹面中区(少数个体在第5腹节有1 ~ 2枚),在第7腹节从节前缘至后缘都有;亦常分布在腹部腹面亚缘区,在第2 ~ 6腹节数量大致相当;触角通常9节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…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